直流贯流风机的噪音控制需从设计、结构优化、运行环境等多维度入手,结合其 “低噪声先天优势” 的同时,针对性解决气流扰动、机械摩擦等噪声源。

一、优化风机结构设计,减少声源产生
叶轮叶片参数优化
叶片形状与角度:采用弧形后向叶片(而非直叶片),减少气流与叶片的冲击角,降低 “涡流噪声”(气流分离形成涡流产生的高频噪声)。叶片安装角(与叶轮轴线的夹角)需通过流体仿真(如 CFD)调整,通常在 15°-30° 之间平衡风量与噪声。
叶片数量与间距:增加叶片数量(如从 16 片增至 24 片)并减小间距,可分散气流冲击力,避免周期性气流脉动叠加形成的 “离散噪声”;但需避免叶片过密导致风阻过大、风量下降。
叶轮两端平滑过渡:叶轮两端采用弧形倒角或流线型端盖,减少气流在叶轮边缘的湍流扰动,降低 “边缘噪声”。
蜗壳与导风结构匹配
蜗壳弧度设计:蜗壳(导风圈)的弧形曲线需与叶轮叶片的运动轨迹匹配(通常采用对数螺旋线),确保气流沿蜗壳内壁平稳流动,避免因 “气流撞击蜗壳” 产生的低频噪声。
蜗壳间隙控制:叶轮与蜗壳之间的间隙(通常 0.5-2mm)需均匀一致,间隙过大易导致气流泄漏形成涡流,过小则可能因装配误差引发机械摩擦,需通过精密模具加工保证公差。
电机与轴承选型
低噪声直流电机:选用无刷直流电机(BLDC)替代有刷电机,消除电刷与换向器摩擦产生的 “机械噪声”(有刷电机的摩擦噪声可达 40dB 以上,无刷电机可降至 30dB 以下)。
高精度轴承:采用含油轴承(适合低转速)或滚珠轴承(适合高转速),并加注低黏度润滑脂,减少轴承转动时的 “摩擦噪声”。轴承与叶轮轴的配合公差需控制在 H7/g6 级别,避免松动导致的振动噪声。
二、降低运行过程中的噪声传递
抑制振动传递
电机减振安装:在电机与风机外壳之间加装弹性减振垫(如硅胶垫、丁腈橡胶垫,厚度 2-5mm),或使用弹簧减振器,阻断电机振动向外壳传递的 “固体声”(振动通过结构传导放大为噪声)。
叶轮动平衡校正:叶轮生产后需通过动平衡机检测,确保不平衡量≤0.5g・cm(小型风机),避免高速旋转时因重心偏移产生的 “振动噪声”(转速越高,不平衡导致的噪声越明显)。
优化气流通道,减少湍流噪声
进 / 出风口平滑过渡:风机进风口避免直角或突然收缩的结构,可加装喇叭口形导流罩;出风口连接的风道采用渐变截面(避免突然扩大 / 缩小),减少气流在通道内的湍流扰动。
避免进排风干扰:进风口与出风口需保持距离(至少为叶轮直径的 1.5 倍),防止排出的气流回流至进风口形成 “气流短路”,引发紊乱噪声。
三、合理选择运行参数,匹配使用场景
控制转速在最优区间
直流贯流风机的噪声与转速呈正相关(转速提高 1 倍,噪声约增加 6-10dB),需在满足风量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转速。例如:
家电场景(如空调)可通过变频控制,低负荷时降低转速;
电子设备散热可选择大直径叶轮(如 120mm)+ 低转速(1500rpm),替代小直径(80mm)+ 高转速(2500rpm),在风量相近时噪声降低 5-8dB。
适配负载阻力
风机若需连接滤网、长风道等负载,需确保其风压能克服阻力(避免 “喘振” 现象)。例如:加装高效滤网时,选择风压≥200Pa 的型号,防止气流在滤网前停滞形成涡流噪声。
四、附加降噪措施
声学材料包裹
在风机外壳内侧粘贴吸音棉(如聚氨酯泡沫,厚度 5-10mm),吸收高频气流噪声;
蜗壳采用阻尼涂层(如丁基橡胶),增加结构阻尼,减少振动辐射的低频噪声。
安装环境优化
避免风机与设备外壳刚性接触(如用减振支架固定),防止共振;
确保安装空间通风顺畅,避免风机周围有障碍物阻挡气流(障碍物会导致气流绕流产生湍流噪声)。